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aring Cross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Charing Cross. Show all posts

Thursday, April 9, 2009

伦敦倒记时

转眼间又要打点行囊,准备离开这个我还没蹲热的地方了。平日里,我们和住在英国的朋友说起伦敦,总是诸多抱怨:政府的低效率、服务业(水、电、网络,还有令人发指的英国银行)的落后、天气的多变、以及交通、物价、英国人,等等等等。每次只要有人起个头,准保不会冷场,每个人都有若干个故事,能与人分享。我们这中间,大多都住过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,所以想当然的拿伦敦与那些记忆里的城市比较,然而记忆往往有神奇的过滤作用,特别于我这样的上了一定“年龄”的越来越怀旧的老者来说,所以这种现实与回忆的比较往往是不平等,结果也是不公平的。回想纽约的日子,对于当时的现实也是抱怨诸多的,特别是和同城人在一起聊天时,抱怨甚至是必须的必然的,仿佛不这样就是过于天真过于不谙人情俗事的。只是离开了,少了现实生活的烦扰,接续以前的抱怨会显得过于愤世嫉俗和矫情,毕竟在某种意义上,你已经失去了抱怨的权力。
说回现在这个我们将离未离的伦敦,从几个礼拜前,我在心里默默的开始倒记时,不是准备最后的冲刺,而是提醒要尽量慢尽量长尽量彻底尽量温情的“住”在伦敦。

一个帖子写了n天了,还是只写了开头,都还没进入主题,即值得纪念值得热爱的伦敦的点点滴滴。其实不幸的是,离开的时候,发现这样的点滴是如此之多:

不下雨的时候,附近的小公园坐着,这样的公园在伦敦很多,小小的,夹在街道房屋店铺之间,利用着能利用的任何一块空地,有的规划齐整,有的野趣十足,大多数,里面会住有一颗古老的大树,树冠巨大,枝叶丰茂;公园总是安静的孤独的,偶尔有遛狗的,附近上班抽空出来吃午饭的,修剪枝叶打理公园的工人。阳光和云朵玩着追逐的游戏,阳光赢时,整个世界刹那发出光来,绿叶绿的发亮,红花艳的刺眼,身上的外套也要从身上滑下来。这样的阳光,带一本英国作家的书,好比Virginia Woolf的Mrs. Dalloway,去坐在公园里,好像是理所应当的。

书架上的书慢慢堆积了起来,归功最后一个月的伦敦的疯狂购书,仿佛我们马上要启程去一个没有书籍的沙漠隐居。其实看到2镑甚至1镑的价钱,不乖乖打开荷包才怪,尤其价签下的还是一本精装的出版于50年前的有历史有故事的书。Charing Cross路上的旧书店,今年又刚刚倒闭了两家,看到窗上贴的蓝色倒闭告示,心里有点小难过,也许几年后来这里,剩余的几家也会被大型连锁书店或另一家pizza hut取代了。好在最爱的一家any amount books还健在,为了她的长命,每次路过总要进去做点贡献 - 其实当我们每每用10几镑换走两袋沉甸甸的书,感觉不是贡献,倒象掳掠。

还有以步代车的时候,从家走到河边,然后选择一座桥走到河的北岸去,有时是黄色绿色相间的southwark bridge,有时是正对St Paul的总是游人如织的millennium bridge,有时走的更远些去走红色的waterloo bridge;晴天阴天,桥、河、岸都会是不同的样子。

还有悠闲的周六,去伦敦桥边的市场,看人,吃小吃。

还有坐在春天的海德公园里,看跑步的人,看情侣,看树叶,看阳光,看阳光从树叶间隙间倾泻下来。

还有。。还有。。。写不完的,有点绝望。

Monday, March 30, 2009

84 Charing Cross Road

上周五,又“恰好”路过位于Covent Garden区的Fopp书/唱片店,又“顺手”拎了两袋书回去。说是两大袋的书,其实总共花费不到30镑,其中还包括4本铜版纸加彩页的艺术类书。我们已经从这个小店搬回了几十本书了,在伦敦这个昂贵的城市,这里的书价是绝对的可亲可爱:我们淘的书基本都是2-4镑一本。这次的收获里,有一本我站在书店里读了一页就爱上的书:84 Charing Cross Road (by Helene Hanff)。这2镑银子买来的书里收集了作者(一位住在纽约的贫困的女作家)和伦敦一古旧书店的工作人员Frank Doel 及书店其他工作人员和Frank 妻子之间自1949年起跨越20余年的书信往来和由此建立起来的感人情谊。

这本书除了几十封并不冗长的书信外,没有任何一点关于书信中人物和背景的文字介绍,但这毫不妨碍我迅速的在脑海中勾画出Helene和Frank的模样以及他们的脾气秉性,一个性格粗线条、慷慨热情、直言直语、幽默犀利,一个谦和有礼、温和内敛、忠实敬业,20年来后者被前者感染感动,逐渐地也慢慢的敞露心扉,与她交流事业生活家庭的琐事。50年代英国经历2战后的物资食品匮乏,女作家不断为从未谋面的千里之外伦敦书店的工作人员邮寄火腿、鸡蛋等食品和尼龙丝袜,而她自己生活中除了买书,根本无法承担其他的奢侈品;她一生向往前往伦敦,膜拜英国文学的圣地,拜访frank 及他的家人和书店同事,但因为经济捉襟见肘,加之身体原因,此行一拖再拖,直到1969年,书店秘书写信告诉她,Frank因一场急病而去世了。书里收录的最后一封书信是helene写给去伦敦旅游的朋友的,信中她恳求:

"If you happen to pass by 84 Charing Cross Road, kiss it for me. I owe it so much."

女作家在纽约住过的两个寓所,恰巧和我先后在纽约住过的地方非常非常近,据说她最后在72街的公寓楼外,有一块铜牌,上书“Charing Cross House",以纪念这本书和书的作者。

而书中位于84 Charing Cross Road的Marks & Co书店也早已关闭了,不过好在如今那条小街上的那一段还有一溜卖二手书的书店,新的老的,虽然很少从那里买书(因为大多旧书因为古旧珍本的原因比新书要来得昂贵),但在那些充满些许旧纸张霉味、木地板吱呀作响、书籍满登登堆到屋顶的小书店里消磨时光,就好像回到上学的时候,周六的下午在学校附近的书店里翻书的时光。

其实一直觉得书是非常美丽的物品,不用翻内容,有些书,光是封面、书名、书脊、纸张的质感、印刷的字体,就够人把玩陶醉了,可惜现在书越来越贵,大多时候只能买最便宜的简装普及版本,84 Charing Cross Road 里,作者多次用极其细腻的笔调,充满爱意的描写她收到的Frank邮寄过来的二手书,好比下面这段描写 NEWMAN (John Henry) Discourses on the Scope and Natur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的first edition:

....I just never saw a book so beautiful. I feel vaguely guilty about owning it. All that gleaming leather and gold stamping and beautiful type belongs in the pine-panelled library of an English country home; it wants to be read by the fire in a gentleman's leather easy chair - not on a secondhand studio couch in a one-room hovel in a broken-down brownstone front.

还有,这本书恐怕会重新唤醒很多人蛰伏于心底的书虫吧,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或曾经熟悉后来淡忘的英国作家和作品名字,点缀于两人的书信来往中,一个索要,一个复命寻找,于是自己也无比向往他们所找寻的那些书籍和作品。Wikipedia上有人总结了此书中出现过的书籍的清单。

我还正在下载此书改编的1987年的同名电影,男主由Anthony Hopkins扮演,很符合我心目中文雅而保守的英国绅士的形象,下载两余天了,还未完成,焦急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