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短的三天,时光实在有限。这次出行,我难得不用负责导游看地图。身边的这位曾经在巴黎短住,于是自告奋勇的担当起导游的重任。我平日出门,习惯于研究地图,将方向把摸清楚,不然很没安全感,也影响我对地点和景物的感知。这次完全撒了手,倒是轻松,但后果就是,三天过后我对巴黎各区各景点的方位还是停留在一无所知的水平,只是依稀的记得塞纳河的大致走向。
欧洲的冬天,可能除了南欧外,主体色是灰色,灰蓝色的天空(除了偶尔大晴的午后),灰黄色的建筑和灰黑色的路人服装,树木大多不是常青的,所以2月的时候都还在默默孕育春天的嫩芽,留给人们目光的是黑色坚韧的树干和树枝,在天空下形成繁复的剪影。这样的景致想来是很适合简单的黑色钢笔手绘的,没有丰富饱和的大片色彩,有的是单色调的线条。
出行前,没有看任何所谓的旅游指南、景点介绍类的资料,加上不用我研究地图;除了个别的单词,我对法语一窍不通,读过的法国作家的东西也都是译本,我又是一个对翻译没有信任感的人,所以乐得这次旅游,头脑里基本没有先入未大的“文字”印象,我的唯一的“巴黎指南”,便是桑贝的绘本了。桑贝的《一点巴黎》是我拥有的第一本他的绘本,记得当时是在网络上购买的,并花了比书价还贵的运费千里迢迢的运到我住的城市。即便是这样,总成本也比在当地买英文版的便宜。那时自己刚刚开始尝试一些手绘,对桑贝很是着迷。买那时对巴黎似乎没有什么向往,看他的绘本,主要是着迷于他的独特的绘画手法:桑贝的画笔从不吝啬笔墨描绘建筑街道房屋树木,层层叠叠,繁复细致,但到了人物,却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笔触,仿佛多用一条线,他都不乐意。即便这样,他的人物却从来不乏生动的姿体和表情,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,有时你仔细观察他笔下的一个人物,明明就是三两根钢笔线条,你却仿佛能真切看到他/她/它嘴角细微的那抹微笑/轻蔑/不屑/愤怒/忧伤。这本不厚的书,被我翻的有点脏。在去巴黎的火车上,我又细细的把《一点巴黎》翻了一遍,这次因了巴黎就在近在咫尺触手可及的时空,所以看书的重点从看画移到了看内容:桑贝画笔下的巴黎和巴黎人。
在我看来,桑贝画笔下的巴黎有着几个永恒的主题:城市之大,人物之小;生活之庞杂,心灵之平静;市井之热闹,人心之孤独。他喜欢画独居的老人,清晨的跑步者,盛气凌人的摩托车,与之对峙的弱小的行人,咖啡店的女子,河边独立的思考者,深夜街头的踯躅者,被遛的狗,流浪的猫,等等等等。当然他笔下最突出最盛大的永远是城市的建筑和塞纳河,虽然静默无语,但它们是巴黎风景中永远的主角,在每副画中,它们总第一时间攫取读者的眼光,之后才是散落在楼前河边的小小的巴黎人。难怪有人评论桑贝的画是无时代感(timeless)的,或者说在什么时代看都是不过时而能引人共鸣的,这可能就是因为他的画的主角从来不是某个或某群人物,而是那些静默旁观的楼房街道和不息流淌的塞纳河,以及那些永恒的人类情绪:孤独、快乐、忧伤、落寞、怀旧,以及人与城市、社会、机器之间永远的对峙。